成语:《班马文章》
拼音:bān mǎ wén zhāng
繁体:班馬文章
班马文章的意思:班马,指汉代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,两人分别著有《汉书》和《史记》,以文辞雄浑、叙事严谨著称。后以“班马文章”泛指优秀的文章或文才卓越的作品,尤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性的典籍之作。
用法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称赞文章

近义词:文史星历、下笔成章、行云流水、字字珠玑、妙笔生花、斐然成章、倚马可待、才华横溢、洛阳纸贵、金相玉质
反义词:狗屁不通、诘屈聱牙、词不达意、平铺直叙、味同嚼蜡、聱牙诘曲、不知所云、离题万里、冗词赘句、空洞无物
成语接龙:章甫荐履、章句之徒、章台杨柳、章决句断、章往考来、章父荐屦、彰明较著、彰善瘅恶、獐头鼠目、彰明昭著、彰往察来、彰明较着、张冠李戴、张三李四、张牙舞爪、张口结舌、张皇失措、张灯结彩、张袂成阴、张公吃酒李公醉
出处:唐·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笔参造化,学究天人,幸愿开张心颜,不以长揖见拒,必若接之以高宴,纵之以清谈,请日试万言,倚马可待。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,人物之权衡,一经品题,便作佳士。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,不使白扬眉吐气,激昂青云耶?昔王子师为豫州,未下车即辟荀慈明,既下车又辟孔文举;山涛作冀州,甄拔三十余人,或为侍中、尚书,先代所美。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,入为秘书郎,中间崔宗之、房习祖、黎昕、许莹之徒,或以才名见知,或以清白见赏。白每观其衔恩抚躬,忠义奋发,以此感激,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,所以不归他人,而愿委身国士。倘急难有用,敢效微躯。且人非尧舜,谁能尽善?白谟猷筹画,安能自矜?至于制作,积成卷轴,则欲尘秽视听。恐雕虫小技,不合大人。若赐观刍荛,请给纸墨,兼之书人,然后退扫闲轩,缮写呈上。庶青萍、结绿,长价于薛、卞之门。幸推下流,大开奖饰,惟君侯图之。”(后世以“班马”并称,渐成固定成语,特指优秀文史著作)
造句:1. 这部历史评论集兼具考据与文采,堪称当代的班马文章。
2. 他自幼研读史书,笔下文章气势磅礴,颇有班马文章之风。
3. 博物馆展出的明清文人手稿中,不乏可媲美班马文章的传世之作。
4. 导师评价他的论文“叙事严谨如迁,立论精深似固”,足见对其班马文章的认可。
5. 文学史上,能以班马文章自许者,寥寥无几。
6. 这部传记以细腻笔触还原历史细节,文字凝练庄重,堪称班马文章的现代典范。
7. 学术研讨会上,学者们围绕“如何传承班马文章的叙事传统”展开激烈辩论。
8. 他耗时十年完成的这部通史,史料翔实,文笔流畅,被学界誉为“当代班马文章”。
9. 图书馆特藏部陈列着一批古籍善本,其中不少是具有班马文章特质的经典著作。
10. 这位青年作家的新作以恢弘的架构和深刻的洞察惊艳文坛,被赞“有班马文章之遗风”。
班马文章的成语故事: 西汉武帝时期,龙门史官司马迁继承父志,立志撰写一部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通史。他遍历名山大川,探访古迹轶闻,搜集民间传说,历经十余年艰辛,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五十二万余字的《史记》。这部著作上起黄帝,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,分为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书、表五种体例,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。书中既有“鸿门宴”的惊心动魄,也有“荆轲刺秦”的悲壮慷慨;既有项羽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英雄末路,也有刘邦“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”的帝王豪情。其文辞跌宕起伏,叙事“其文直,其事核,不虚美,不隐恶”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。
东汉明帝永平年间,史学家班固奉诏续写其父班彪未竟的《史记后传》。他在原有基础上广采史料,精心编撰,历时二十余年完成《汉书》。这部断代史记载了西汉一朝二百三十年的历史,体例严谨,语言典雅,尤其在典章制度的记载上详尽入微,补充了《史记》未及的大量汉代史料。其中《苏武传》中“苏武牧羊”的气节、《李广苏建传》中李陵降匈奴的悲剧,皆以凝练之笔写尽人物命运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。班固曾言:“司马迁著书,成一家之言,扬名后世。至以身陷刑之故,反微文刺讥,贬损当世,非谊士也。”虽对司马迁略有微词,却也承认其“善序事理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”的史才。
魏晋以后,文人逐渐将“班马”并举,用以指代文史领域的最高成就。南朝梁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中评价:“及班固述汉,因循前业……观夫左氏缀事,附经间出,于文为约,而氏族难明;及史迁各传,人始区详而易览,述者宗焉。尔其实录无隐之旨,博雅弘辩之才,爱奇反经之尤,条例踳落之失,叔皮论之详矣。”首次系统比较班马异同,奠定了“班马文章”作为文史典范的地位。
唐代科举制度兴起后,“班马文章”更成为文人追求的标杆。韩愈在《进学解》中勉励学子:“沈浸醲郁,含英咀华,作为文章,其书满家。上规姚姒,浑浑无涯;周诰、殷盘,佶屈聱牙;春秋谨严,左氏浮夸;易奇而法,诗正而葩;下逮庄骚,太史所录;子云相如,同工异曲。先生之于文,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。”将司马迁、班固与诸子百家并举,视其为文章典范。
宋代欧阳修编撰《新五代史》,刻意模仿《史记》笔法,在《伶官传序》中以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的感慨,延续了班马文章“究天人之际”的思辨传统。清代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中著有“《史记》《汉书》互有得失”专篇,详论二书“迁书通变化,固书守绳墨”的特点,使“班马文章”的比较研究成为文史考据的经典命题。
时至今日,“班马文章”不仅是对优秀文史著作的赞誉,更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“文以载道”的精神传承。从司马迁“究天人之际”的探索,到班固“纬六经,缀道纲”的追求,班马文章所蕴含的“实录精神”与“春秋笔法”,始终是衡量史学与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尺。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:“史界太祖,端推司马迁。迁之年代,后左丘约四百年,此四百年中,中国之社会,中国之思想,皆有剧烈之变动。迁亲睹其盛,又多见旧籍,故其所述,虽间有疏略,然其精神所寄,在乎‘通古今之变,究天人之际’。”这种精神,正是“班马文章”穿越千年而不朽的灵魂所在。

英文:works of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excellence (referring to Sima Qian and Ban Gu, renowned historians of the Han Dynasty)
拼音:bān mǎ wén zhāng
繁体:班馬文章
班马文章的意思:班马,指汉代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,两人分别著有《汉书》和《史记》,以文辞雄浑、叙事严谨著称。后以“班马文章”泛指优秀的文章或文才卓越的作品,尤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性的典籍之作。
用法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称赞文章

近义词:文史星历、下笔成章、行云流水、字字珠玑、妙笔生花、斐然成章、倚马可待、才华横溢、洛阳纸贵、金相玉质
反义词:狗屁不通、诘屈聱牙、词不达意、平铺直叙、味同嚼蜡、聱牙诘曲、不知所云、离题万里、冗词赘句、空洞无物
成语接龙:章甫荐履、章句之徒、章台杨柳、章决句断、章往考来、章父荐屦、彰明较著、彰善瘅恶、獐头鼠目、彰明昭著、彰往察来、彰明较着、张冠李戴、张三李四、张牙舞爪、张口结舌、张皇失措、张灯结彩、张袂成阴、张公吃酒李公醉
出处:唐·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笔参造化,学究天人,幸愿开张心颜,不以长揖见拒,必若接之以高宴,纵之以清谈,请日试万言,倚马可待。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,人物之权衡,一经品题,便作佳士。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,不使白扬眉吐气,激昂青云耶?昔王子师为豫州,未下车即辟荀慈明,既下车又辟孔文举;山涛作冀州,甄拔三十余人,或为侍中、尚书,先代所美。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,入为秘书郎,中间崔宗之、房习祖、黎昕、许莹之徒,或以才名见知,或以清白见赏。白每观其衔恩抚躬,忠义奋发,以此感激,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,所以不归他人,而愿委身国士。倘急难有用,敢效微躯。且人非尧舜,谁能尽善?白谟猷筹画,安能自矜?至于制作,积成卷轴,则欲尘秽视听。恐雕虫小技,不合大人。若赐观刍荛,请给纸墨,兼之书人,然后退扫闲轩,缮写呈上。庶青萍、结绿,长价于薛、卞之门。幸推下流,大开奖饰,惟君侯图之。”(后世以“班马”并称,渐成固定成语,特指优秀文史著作)
造句:1. 这部历史评论集兼具考据与文采,堪称当代的班马文章。
2. 他自幼研读史书,笔下文章气势磅礴,颇有班马文章之风。
3. 博物馆展出的明清文人手稿中,不乏可媲美班马文章的传世之作。
4. 导师评价他的论文“叙事严谨如迁,立论精深似固”,足见对其班马文章的认可。
5. 文学史上,能以班马文章自许者,寥寥无几。
6. 这部传记以细腻笔触还原历史细节,文字凝练庄重,堪称班马文章的现代典范。
7. 学术研讨会上,学者们围绕“如何传承班马文章的叙事传统”展开激烈辩论。
8. 他耗时十年完成的这部通史,史料翔实,文笔流畅,被学界誉为“当代班马文章”。
9. 图书馆特藏部陈列着一批古籍善本,其中不少是具有班马文章特质的经典著作。
10. 这位青年作家的新作以恢弘的架构和深刻的洞察惊艳文坛,被赞“有班马文章之遗风”。
班马文章的成语故事: 西汉武帝时期,龙门史官司马迁继承父志,立志撰写一部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通史。他遍历名山大川,探访古迹轶闻,搜集民间传说,历经十余年艰辛,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五十二万余字的《史记》。这部著作上起黄帝,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,分为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书、表五种体例,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。书中既有“鸿门宴”的惊心动魄,也有“荆轲刺秦”的悲壮慷慨;既有项羽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英雄末路,也有刘邦“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”的帝王豪情。其文辞跌宕起伏,叙事“其文直,其事核,不虚美,不隐恶”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。
东汉明帝永平年间,史学家班固奉诏续写其父班彪未竟的《史记后传》。他在原有基础上广采史料,精心编撰,历时二十余年完成《汉书》。这部断代史记载了西汉一朝二百三十年的历史,体例严谨,语言典雅,尤其在典章制度的记载上详尽入微,补充了《史记》未及的大量汉代史料。其中《苏武传》中“苏武牧羊”的气节、《李广苏建传》中李陵降匈奴的悲剧,皆以凝练之笔写尽人物命运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。班固曾言:“司马迁著书,成一家之言,扬名后世。至以身陷刑之故,反微文刺讥,贬损当世,非谊士也。”虽对司马迁略有微词,却也承认其“善序事理,辩而不华,质而不俚”的史才。
魏晋以后,文人逐渐将“班马”并举,用以指代文史领域的最高成就。南朝梁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中评价:“及班固述汉,因循前业……观夫左氏缀事,附经间出,于文为约,而氏族难明;及史迁各传,人始区详而易览,述者宗焉。尔其实录无隐之旨,博雅弘辩之才,爱奇反经之尤,条例踳落之失,叔皮论之详矣。”首次系统比较班马异同,奠定了“班马文章”作为文史典范的地位。
唐代科举制度兴起后,“班马文章”更成为文人追求的标杆。韩愈在《进学解》中勉励学子:“沈浸醲郁,含英咀华,作为文章,其书满家。上规姚姒,浑浑无涯;周诰、殷盘,佶屈聱牙;春秋谨严,左氏浮夸;易奇而法,诗正而葩;下逮庄骚,太史所录;子云相如,同工异曲。先生之于文,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。”将司马迁、班固与诸子百家并举,视其为文章典范。
宋代欧阳修编撰《新五代史》,刻意模仿《史记》笔法,在《伶官传序》中以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的感慨,延续了班马文章“究天人之际”的思辨传统。清代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中著有“《史记》《汉书》互有得失”专篇,详论二书“迁书通变化,固书守绳墨”的特点,使“班马文章”的比较研究成为文史考据的经典命题。
时至今日,“班马文章”不仅是对优秀文史著作的赞誉,更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“文以载道”的精神传承。从司马迁“究天人之际”的探索,到班固“纬六经,缀道纲”的追求,班马文章所蕴含的“实录精神”与“春秋笔法”,始终是衡量史学与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尺。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:“史界太祖,端推司马迁。迁之年代,后左丘约四百年,此四百年中,中国之社会,中国之思想,皆有剧烈之变动。迁亲睹其盛,又多见旧籍,故其所述,虽间有疏略,然其精神所寄,在乎‘通古今之变,究天人之际’。”这种精神,正是“班马文章”穿越千年而不朽的灵魂所在。

英文:works of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excellence (referring to Sima Qian and Ban Gu, renowned historians of the Han Dynasty)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