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四字成语正文

冰炭不投的意思解释_造句_反义词_近义词_成语故事

成语:《冰炭不投
拼音:bīng tàn bù tóu
繁体:冰炭不投
冰炭不投的意思:冰和炭不能放在一起。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,或双方意见、情感等完全不合,无法相处。
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事物对立或情感不合
/
近义词:水火不容、格格不入、针锋相对、势不两立、方枘圆凿、水火相克、誓不两立、自相矛盾、扞格不入、泾渭分明
反义词:水乳交融、情投意合、心心相印、志同道合、一拍即合、和睦相处、打成一片、融为一体、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
成语接龙:投桃报李、投鼠忌器、投机取巧、投笔从戎、投石问路、投其所好、投鞭断流、投山窜海、投袂而起、投闲置散、投井下石、投戈讲艺、投梭折齿、投卵击石、投膏止火、投刃皆虚、投袂荷戈、投杼之疑、投畀豺虎、投诸四裔
出处:战国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仲春纪·情欲》:“夫冰与炭,一寒一热,相去殊远,其性相反,故不可同处。” 汉·王充《论衡·定贤》:“战国有客相从,冰炭不投,熏莸不同器。”

造句:1. 他们两人性格差异极大,一个急躁如火,一个冷静如冰,简直冰炭不投。
2. 这两个学术流派的观点针锋相对,在研讨会上常常冰炭不投,争论不休。
3. 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,他却一心想投身艺术,父子俩的想法冰炭不投,矛盾日益加深。
4. 这对合作伙伴在经营理念上冰炭不投,最终导致公司分崩离析。
5. 他与同事在工作方法上冰炭不投,每次合作都充满摩擦,效率极低。
6. 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,在价值观上往往冰炭不投,需要长期磨合才能相互理解。
7. 这部电影中,正反两派人物的立场冰炭不投,剧情因此充满张力。
8. 他们曾经是好友,却因一场误会变得冰炭不投,令人惋惜。
9. 在环保与发展的问题上,激进派与保守派的观点冰炭不投,难以达成共识。
10. 这对夫妻在生活习惯上冰炭不投,一个喜静一个爱闹,最终选择了分居。

冰炭不投的成语故事: 战国时期,齐国有一位名叫淳于髡的谋士,以博学善辩著称。一日,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国事,谈及如何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时,大臣们分为两派:主战派认为应立即出兵征讨,以武力震慑诸侯;主和派则主张以礼相待,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。两派大臣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,朝堂之上气氛紧张。
淳于髡见状,上前拱手道:“大王,臣有一喻。冰生于寒,炭出于火,二者本性相反,若置于同一器皿中,冰将速融,炭将熄灭,此所谓‘冰炭不投’也。今主战与主和二议,正如冰炭,若强合一处,恐难成其事。”齐威王听后若有所思,问:“那依先生之见,当如何抉择?”淳于髡答道:“冰炭虽不投,然寒炉需炭以取暖,热夏需冰以解暑,各有其用。当观邻国之态,若其蓄意挑衅,则当如烈火焚炭,以武力拒之;若其有和解之意,则当如寒冰镇暑,以仁德抚之。”
齐威王采纳了淳于髡的建议,先派使者与邻国交涉,邻国见齐国态度强硬却不失礼数,便打消了挑衅的念头,双方最终达成盟约。这个故事后来被载入《吕氏春秋》,“冰炭不投”也作为成语流传下来,用以比喻对立的事物或情感无法共存。
到了汉代,思想家王充在《论衡》中进一步阐释:“战国有客相从,冰炭不投,熏莸不同器。”他以香草(熏)和臭草(莸)不能同放一器为例,佐证冰炭不投的道理,强调对立事物的本质差异。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,无论是哲学辩论还是日常交往,人们常用“冰炭不投”来形容那些无法调和的矛盾。
唐代时,诗人杜甫曾在《寄张伯常少府》中写道:“相知冰炭不投,见面波澜屡回。”描绘了与友人虽心意相通却因性格差异时常产生摩擦的情景,可见“冰炭不投”已从治国理政的比喻,延伸到个人情感的表达。
如今,“冰炭不投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成为一种看待事物关系的智慧——它提醒人们,面对对立与差异,不必强求统一,而应如淳于髡所言,根据具体情境,善用其长,避其短,方能化解矛盾,达成和谐。
/
英文:as incompatible as ice and hot coals; poles apart
法语:incompatibles comme le glace et le charbon
西班牙语:incompatibles como el hielo y el carbón
俄语:несовместимы как лёд и уголь
德语:wie Feuer und Wasser unvereinbar
日语:氷と炭が相容れない(ひょうとたんがあいいれない)
葡萄牙语:incompatíveis como gelo e carvão
意大利语:incompatibili come ghiaccio e carbone
阿拉伯语:متباينين كما الجليد والفحم
印地语:बर्फ और कोयले की तरह असंगत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