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四字成语正文

闭口捕舌的意思解释_造句_反义词_近义词_成语故事

成语:《闭口捕舌》
拼音:bì kǒu bǔ shé
繁体:閉口捕舌
闭口捕舌的意思:形容说话谨慎,不轻易开口,生怕言语不当招致是非或灾祸。
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说话谨慎。
/
近义词:缄口不言、守口如瓶、钳口结舌、噤若寒蝉、三缄其口
反义词:口若悬河、侃侃而谈、滔滔不绝、喋喋不休、信口开河
成语接龙:舌战群儒、舌敝唇焦、舌端月旦、舌剑唇枪、舌尖口快、舌桥不下、舌敝耳聋、舌锋如火、舌战群雄、舌灿莲花
出处:语出《说苑·敬慎》:“孔子之周,观于太庙,右陛之前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,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’”后演化为“闭口捕舌”,强调因敬畏或避祸而刻意沉默。

造句:
1. 面对众人的追问,他始终闭口捕舌,不愿透露半分内情。

2. 职场中,涉及敏感话题时,多数人会选择闭口捕舌以明哲保身。

3. 他深知言多必失,故而在会议上一直闭口捕舌,只默默记录要点。

4. 面对记者的尖锐提问,发言人闭口捕舌,以“无可奉告”回应。

5. 长辈常告诫晚辈,在不熟悉的场合要闭口捕舌,避免祸从口出。

闭口捕舌的成语故事:
春秋时期,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,途经周天子太庙时,见阶前立着一尊铜铸人像。此人像双手反绑于背后,嘴巴被三道铜环紧紧锁住,背后刻着一行铭文:“古之慎言人也,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”孔子驻足良久,对弟子感叹道:“此非‘闭口捕舌’之诫乎?言语如刃,既能利人,亦能伤人,不可不慎。”
战国时期,魏国大夫庞葱奉命陪太子质于邯郸。临行前,他问魏王:“若有人言街市有虎,王信之乎?”魏王笑答:“吾不信。”庞葱再问:“二人言有虎,王信之乎?”魏王沉吟:“或疑之。”庞葱又问:“三人言有虎,王信之乎?”魏王叹曰:“寡人信之矣。”庞葱叩首道:“街市本无虎,然三人成虎。今邯郸去魏千里,议臣者远不止三人,愿王察之!”魏王虽点头应允,却终因谗言罢黜庞葱。此故事与“闭口捕舌”的智慧相映:当言语可轻易扭曲真相时,沉默恰是自保之道。
汉代名臣杨震以“四知”拒金闻名,其为官数十年始终闭口捕舌,不议朝政私弊,只以实干立身。一次,外戚王凤欲拉拢他共谋私利,杨震席间只劝酒,不接话,三日后便称病辞官。门人不解,杨震道: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,与其多言招祸,不若闭口捕舌,守拙存身。”其审慎之风,被后世奉为“慎言”典范。
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策林》中写道:“言者,风波也;行者,利害也。风波易乘,利害难防。”他一生因诗获罪(“越职言事”),晚年尤重“闭口捕舌”,自号“醉吟先生”,终日与酒为伴,绝口不提朝堂之事。其诗句“世间尽不关吾事,天下无亲于我身”,正是对“闭口捕舌”处世哲学的注解。
明清时期,文字狱盛行,文人学者多以“闭口捕舌”避祸。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警示:“危言危行,圣人所戒。”他晚年著书时,凡涉时政之处皆以古喻今,从不直言时弊,终成一代学术大家。可见,“闭口捕舌”并非怯懦,而是历经世事沉淀的生存智慧——在言语无法改变现实时,沉默恰是对真理最坚定的守护。
/
英文:keep one's mouth shut and avoid trouble
法语:se taire pour éviter les ennuis
西班牙语:callarse para evitar problemas
俄语:сдерживать язык, чтобы избежать неприятностей
德语:den Mund halten, um Ärger zu vermeiden
日语:口を閉じて言葉を慎む(くちをとじてことばをつつしむ)
葡萄牙语:fechar a boca para evitar problemas
意大利语:chiudere la bocca per evitare guai
阿拉伯语:أغلق الفم لتجنب المشاكل
印地语:परेशानी से बचने के लिए मुंह बंद रखें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