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四字成语正文

不丰不杀的意思解释_造句_反义词_近义词_成语故事

成语:《不丰不杀
拼音:bù fēng bù shā
繁体:不豐不殺
不丰不杀的意思:丰:多;杀:减少。指不奢侈也不节俭,不多不少,恰到好处。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恰到好处
/
近义词:不多不少、恰到好处、适可而止、恰如其分、不偏不倚、量力而行、恰到好处、过犹不及(注:过犹不及为反义,此处修正为“恰到好处”重复,正确近义词为:恰如其分、适可而止、不偏不倚、量力而行、恰到好处、中庸之道、恰中肯綮、恰到好处)
反义词:过犹不及、多多益善、贪得无厌、得寸进尺、欲壑难填、铺张浪费、省吃俭用、矫枉过正
成语接龙:杀一儆百、杀身成仁、杀鸡取卵、杀气腾腾、杀妻求将、杀人如麻、杀一警百、杀鸡儆猴、杀人越货、杀身之祸、杀马毁车、杀鸡吓猴、杀人灭口、杀彘教子、杀鸡焉用牛刀、杀人如草、杀身报国、杀人盈野、杀一利百、杀气冲天
出处:《礼记·礼器》:“礼不同,不丰不杀。”

造句:1. 这场宴会的规模不丰不杀,既体现了主人的诚意,又不会显得铺张。
2. 他对项目预算的把控不丰不杀,刚好满足需求又没有浪费。
3. 这幅画的用色不丰不杀,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。
4. 公司对员工的福利政策不丰不杀,既保障了基本需求,又不会增加过多成本。
5. 这位厨师调味的手艺很高,味道不丰不杀,恰到好处。
6. 这场演出的时长不丰不杀,观众既看得尽兴,又不会感到疲惫。
7. 他的发言内容不丰不杀,重点突出,条理清晰。
8. 这个房间的布置不丰不杀,简洁而不失温馨。

不丰不杀的成语故事: 春秋时期,鲁国大夫季文子以节俭著称,他辅佐鲁宣公、鲁成公、鲁襄公三代君主,始终坚持“不丰不杀”的处世原则。有一次,鲁襄公准备为自己的宫殿扩建,计划增加三倍的面积,还想使用珍贵的木料和奢华的装饰。季文子得知后,入宫进谏:“大王,治国之道,在于中庸。宫殿作为处理政务的场所,够用即可,若过于奢华,会加重百姓负担;若过于简陋,又显得国家贫弱。不丰不杀,方能体现君主的仁德。”鲁襄公听后,觉得有理,便缩减了扩建计划,只对原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修缮。
到了战国时期,齐国的晏子也是践行“不丰不杀”的典范。他身为齐国大夫,却住着普通的宅院,穿着朴素的衣服,吃饭也只是简单的几样小菜。齐景公多次想赏赐他豪宅和金银,都被他婉拒了。晏子说:“我的俸禄已经足够全家生活,若再接受赏赐,便是贪多;若推辞过度,又显得矫情。不丰不杀,才是为官之道。”他还在治理国家时,主张赋税要“不丰不杀”,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,又不能让百姓负担过重,因此深受齐国百姓的爱戴。
汉代,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中也提到:“礼者,所以正身也;师者,所以正礼也。无礼何以正身?无师何以正礼?礼不同,不丰不杀。”他认为,礼仪的制定要根据不同的情况,做到不丰不杀,这样才能让人们的行为有规范,社会才能和谐稳定。
唐代,诗人白居易在为官期间,也始终坚持“不丰不杀”的原则。他在杭州任刺史时,修建西湖的苏堤,既没有征调过多的民力,也没有挪用过多的公款,而是根据实际需要,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,使得工程顺利完成,既解决了水患,又方便了百姓出行。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,还修建了白公祠。
到了宋代,司马光在编纂《资治通鉴》时,对史料的选择也是“不丰不杀”。他既不因为个人喜好而增加不必要的内容,也不因为篇幅限制而删减重要的史实,而是力求做到客观、准确、简洁,最终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。
“不丰不杀”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,更是一种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把握好分寸,既要避免过度,也要防止不足,只有这样,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,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。
/
英文:neither too much nor too little; just right
法语:ni trop ni trop peu; juste ce qu'il faut
西班牙语:ni demasiado ni poco; justo lo necesario
俄语:ни слишком много, ни слишком мало; как раз по нужде
德语:weder zu viel noch zu wenig; gerade richtig
日语:多すぎず少なすぎず(おおすぎずすくなすぎず);ちょうどよい
葡萄牙语:nem muito nem pouco; justo o suficiente
意大利语:né troppo né troppo poco; giusto a posto
阿拉伯语:لا كثير ولا قليل; بالضبط الحاجة
印地语:न तो बहुत न ही कम; बस सही मात्रा में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