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四字成语正文

避之若浼的意思解释_造句_反义词_近义词_成语故事

成语:《避之若浼》
拼音:bì zhī ruò měi
繁体:避之若浼
避之若浼的意思:指躲避某事或某人如同躲避污秽的东西一样,形容极其厌恶,想要躲开。
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指回避
/
近义词:避之唯恐不及、退避三舍、敬而远之、望而却步、畏之如虎、如避蛇蝎、视为畏途、若即若离
反义词:趋之若鹜、如蝇逐臭、蜂拥而至、争先恐后、纷至沓来、接踵而至、喜闻乐见、欣然接受
成语接龙:浼渎视听、听天由命、命中注定、定国安邦、邦家之光、光天化日、日新月异、异想天开、开门见山、山高水长、长年累月、月黑风高、高风亮节、节外生枝、枝繁叶茂、茂林修竹、竹报平安、安居乐业、业精于勤、勤能补拙
出处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推恶恶之心,思与乡人立,其冠不正,望望然去之,若将浼焉。”

造句:1. 对于那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,大家都避之若浼。
2. 他为人尖酸刻薄,同事们对他大多避之若浼。
3. 这种低俗的娱乐活动,有教养的人都会避之若浼。
4. 面对他的无理要求,她只能避之若浼,以免惹祸上身。
5. 那个地方环境恶劣,游客们都避之若浼。
6. 他总是传播负能量,朋友们渐渐对他避之若浼。
7. 对于这种不道德的交易,正直的商人都会避之若浼。
8. 她曾经受过他的伤害,如今对他只能避之若浼。
9. 这种有安全隐患的产品,消费者自然会避之若浼。
10. 他的傲慢无礼让周围的人都对他避之若浼。

避之若浼的成语故事: 战国时期,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讨论道德修养时,讲述了一个关于厌恶恶行的故事。他说,如果一个人有厌恶邪恶的心,当他想到要和乡里人站在一起,看到对方帽子戴得不正,就会不高兴地离开,好像要被玷污一样。
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“避之若浼”这个成语。它告诉我们,对于不好的事物或行为,我们应该保持厌恶和回避的态度,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让我们厌恶的人或事,这时就需要我们像躲避污秽一样避开它们,不让它们影响我们的品格和生活。
比如在古代官场,有些人为了追求权力和利益,不惜使用卑劣的手段,正直的官员就会对他们避之若浼,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操守。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诱惑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,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质。
在现代社会,我们同样需要有避之若浼的意识。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、不道德的行为,我们要学会拒绝和回避,不要被其同化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纯洁和正直,成为一个有道德、有修养的人。
避之若浼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回避,更是一种内心的坚守。它要求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知道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坏的,从而对坏的事物产生厌恶和排斥的情绪。这种情绪会促使我们远离那些不好的东西,保护自己不受它们的伤害。
总之,避之若浼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,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,做一个正直、善良的人。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,让它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。
/
英文:shun like the plague
法语:éviter comme la peste
西班牙语:evitar como la peste
俄语:избегать как чуждый
德语:wie die Pest meiden
日语:忌み嫌うように避ける
葡萄牙语:evitar como a peste
意大利语:evitare come la peste
阿拉伯语:تجنب مثل الطاعون
印地语:प्लेग की तरह बचना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评论